问:“大数据杀熟”一词汇从2018年开始就成为了流行语,包括天猫、京东在内的多个平台之前都被消费者指责有“大数据杀熟”的嫌疑。大数据杀熟有价格歧视的嫌疑,明显背离了朴素的诚信原则,也是对老客户信赖的一种辜负,引发了商业伦理的扭曲,值得人们警惕。国家监管部门有相关的法律对“大数据杀熟”进行规范吗?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答:在2019年1月1日正式开始施行的《电子商务法》第18条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根据消费者的兴趣爱好、消费习惯等特征向其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搜索结果的,应当同时向该消费者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尊重和平等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问:面对大数据杀熟,国家已经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了,那么它还存在吗?
答:我们亲自做个实验,一个安卓手机,一个苹果手机,使用美团进行买电影票的实验,购买同一家,同一个时间段的同一场电影,发现苹果手机的价格比安卓的价格高了4元钱。
问:其它APP上有这样的情况吗?
答:我们来测试一下携程,买张同一
问:目前“大数据杀熟”比以前变的更加的隐蔽了,作为普通大众如何避免或有效的减少被“大数据杀熟”呢?
答案:我们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对抗。
如果用苹果手机,可以再用一部安卓机做补充,用安卓机可以用苹果机做补充。
多账号对比分析准备一部备用机,不注册账号,在目标平台上进行商品价格监测,与正常的搜索价格进行对比。
避免信息串联:尽量避免在多个平台上使用相同的昵称和邮箱注册,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某平台采用信息拼接的方式获取到你的多维度信息。日常避免多APP串联,比如,拒绝APP在毫无必要的情况下让你关联脉脉、芝麻信用、大街网等第三方网站,这样也能够有效防止信息被共享。
线上线下尺标预估,有时间的话去实体店转转。
在平台上对比不同的商家、查询多款APP来比价。
面对大数据“杀熟”的趋势,消费者应该积极主动的保护个人隐私;最后希望商家,应该反思大数据的各种不同用法,在利用大数据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同时,遵守合规合法的交易原则,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杀熟”能变成“亲熟”!
获取更多大数据学习资料点赞+评论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