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国家卫健委办公厅《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服务规范(试行)的通知》文件精神,《福建卫生报》社、厦门国际信托公司成立“《福建卫生报》社儿童神经发育科普与促进服务公益训练营”,开展儿童神经发育科普与促进活动,提高儿童家长孤独症科普知识知晓率,增强家长接受筛查、诊断和干预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减少精神残疾发生,促进儿童健康,形成全社会关心关爱孤独症儿童及家庭的良好社会氛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月25日,活动邀请福建省立医院儿科科主任、主任医师陈琅,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小儿神经科科主任、主任医师林学锋做客“大医生开讲”直播间。活动通过福建卫生报全程直播,截至目前,线上观看人数达21万。
学习困难的儿童约占13%至17%
男生比女生多
据国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有学习困难的儿童约占到学龄期儿童的13%至17%。
陈琅教授说,在医学上,学习困难特指学习障碍(SLD),即孩子的智力没有问题,但在听、说、读、写、推理或数学能力的获得和运用方面表现出显著困难。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学习困难,是指在多因素作用下,孩子的学习状态不好、成绩不佳。总体来说,男生比女生的数量更多一些。
林学锋教授说,学习困难的孩子可能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动作迟缓,笨手笨脚;学法学习兴趣;缺乏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不良;活动过度,自律性较差;自我评价低下,进而导致抑郁、自卑等情绪。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读障碍和书写障碍也会影响到成年以后的工作、家庭生活、人际关系的处理,都会对儿童的情绪造成不良的影响,可能更容易共患精神科疾病,如情绪障碍、抑郁、焦虑。
分清生理性还是心理性“学习困难”
很多家长疑惑:如何分清孩子的问题是否需要医生介入呢?
生理性和心理性“学习困难”如何甄别,关键就在于分清孩子是“不能学习好”还是“不愿意好好学”。
林学锋教授进一步解释,出现“学习困难”的孩子一般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生理性的,和神经系统发育有关,包括阅读、书写、数学障碍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精神发育迟缓、孤独谱系障碍等。
另一种是心理性的,存在一些情绪和精神心理障碍,比如学校适应障碍、焦虑抑郁等,这些孩子在焦虑紧张、情绪低落的状态影响下,精力减退、注意力不能集中,遇到困难容易放弃、缺乏自信。
简单来说,就是当孩子出现写作业费劲,阅读时经常读错,比如阅读时出现漏字、加字,读后不会归纳主题;在书写时出现字写反、笔顺写错;写作业时不会写或明显乱写,纠正后仍会写错;学校老师反映孩子上课听不明白,虽然认真听课,但老师的提问不能回答,在老师引导、提醒下仍然不能作答,这些情况都可以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不难看出,发展障碍孩子所表现出的学习能力偏弱带来的“困难”与其他的“学习困难”有明显差别,不能一概而论,在应对方式上,必然是有所不同的。
陈琅教授补充,值得注意的是,多动症、听觉障碍、精神障碍、智力落后、雷特(Rett)综合征、Prader-Willi综合征与孤独症常常为共患病,前者常常掩盖或者遮蔽孤独症本身的核心症状,使得诊断延误。应在规范诊疗后,针对孩子的表现进行针对性的药物治疗和规范化的康复训练,提高孩子的理解力、学习力和情绪控制力。
孤独症引发的学习困难
家长要在“持久战”中当“教练”
对于患有孤独谱系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精神发育迟缓等的孩子,因为神经发育不完善,难以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造成在学习的时候容易分心、发呆、畏难,影响了学习成绩,则必须寻求专业帮助和指导。
陈琅教授提醒,应对发展障碍孩子的学习能力较弱带来的“困难”,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家长需要充当“教练”的角色,选择合适的干预机构,给孩子时间成长转变,长期陪伴、帮助孩子在模仿-记忆-运用的循环中提升能力。
入学、多子家庭……
患儿家长该如何应对
很多家长担心孤独症孩子入学后被贴标签,纠结是否该告诉老师孩子的特殊情况?
林学锋教授说,与其担心孤独症孩子入学后被贴标签不如将重点放在孩子的入学准备上。在孩子入学以前帮助他做好准备,为孩子能进入学校进行常态学习打好基础,帮助孩子在不同的生活情境里累积常态互动的有效经验,学习集体规则等,并持续帮助孩子提升上述能力。
作为家长,要在孩子有学习需求的时候,帮助孩子去学习。不批评、不指责,不着急、不焦虑,平和冷静地帮助孩子一起面对。明确了孩子需要学习的内容,即时地反复练习,让孩子在日常中学习,明天比今天更进步。
而针对多子女的孤独症家庭,陈琅教授认为,家长可以借机建立自然、宽松的融合教育课堂:
一是为普通娃留出一个特别的时间;二是增加星孩和兄弟姐妹一起玩耍的机会;三是不要将孩子相互比较;四是教会孩子学会欣赏差异。
生二胎还有可能带来的一个变化是:会生出一个生态系统。家有俩娃朝夕相处,交流互动自然产生,彼此接纳不同,共生共融一起长,相互扶持伴一生。二娃降生,融合教育的课堂形成。
来源:福建卫生报